35 岁以后的码农如何保障自己的资产不贬值和现金流安全?

感觉身边的码农:

  • 处于 35-40 岁年龄段区间的,一旦被裁不好找下家
  • 超过 40 岁的,基本上只能选择躺平了

这些是社会和行业的现实,个人难以改变,除了赶在 35 岁之前进入真体制内,也只能寄希望于失业那天已经赚够了其他行业其他职业接近一辈子的钱,提早退休来安慰自己。

但是有个问题:其他职业还留在牌桌上,自己已经早早下桌,真的能保证自己赚够其他职业接近退休的钱吗?

比如算了一下自己,目前还不到 35 岁,累计税前收入 550 万,对标老家四线城市公务员年税前 13 万,看起来是赚够了,一旦失业可以回去躺平了。但这个是建立在往后的三十年工资、物价水平基本不变的前提下,类似于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万一五年后经济触底回暖,随着通胀各行各业收入继续增长,自己却早早下桌没法重新上桌(经济再暖,既不会招空窗多年的大龄码农,也没有哪个别的行业需要四十多岁的新人吧),怎么敢保证自己真的赚够其他行业一辈子的钱呢

感觉多数人之前的做法,是买房,特别是一线城市的房子,来保值,但是买房几个问题:

  • 一线城市房价已经很高了,风险也很大
  • 除非全款买房,否则买房上杠杆,对职业生涯不稳定的码农是巨大风险
  • 租售比低,有资产但现金流贡献少

其他的,定投纳指、定投沪深 300 等,都有风险

总的来说,感觉社会不会容许人轻易抱着已有的财富躺平,早早赚走别的职业一辈子的钱退休的想法应该是很难实现的

来源:https://v2ex.com/t/1150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