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浅分享一下远程工作半年余的体验

书接前文 已经远程工作半年 - 准备考查一下国内外的数字游民社区 浅浅分享一下纪念一下自己这段远程工作的时光 原文链接

文中提到的远程云计算公司还在招人,感兴趣投递可以从 github 找我联系方式。

而我在出去溜达了一圈之后,终于要决定,花一些时间去探索一下我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了;不算是一个很好的时间,就祝我自己好运吧。等时机成熟会继续分享的;到时候欢迎大家来一起 BUIDL 。


下午 c21 突然在群里说了一句:

By the way, 今天是 Digital Nomad Day

2024/8/8 这一天本就对我意义非凡,至此,又平添一抹色彩。


于是我也终于想起来更新一下公众号,写写早就想写却一直没有机会写的,关于全职远程工作之后的体验。

标题就起为 “周游世界的代码家”,一个属于我的小小的人生理想,也是我曾经的社交平台签名。

那个时候,我想应该就是在我休学的那段时间里,我有幸在网上认识了一位来自台湾的程序员前辈。得益于微信朋友圈的普及,让我有机会近距离的观察到一个非典型程序员的有趣生活。

他大抵是在大理租了一个院子,养了只狗,好像早上不用上班,只需要去洱海边溜溜弯就行,心情好了似乎还会去帮忙种种地。下午可能还是要工作一会,也不知道是做点独立开发还是从网上哪里接的项目,总之看起来并不那么忙碌。

洱海 洱海

当然,这些都是朋友圈的浮光掠影,随着时间推移,想必被我想象美化的程度也不少。那个时候,数字游民的概念几乎鲜有人提,时下流行的说法可能只能统称为文艺青年。但确确实实在彼时的我心中种下了一种不算主流的生活方式的影子,给了我一些小小的人生震撼。

甚而,我常常跟人打趣,当年一头扎进程序员的歪路,多少也是受了这个美好愿景的影响。就是那段时间,我把签名改成了,“周游世界的代码家”。


然而,真的想实现这个理想还是很有难度的。回过头看,我觉得想同时满足周游世界(一定程度上的自由)和代码家这两个条件,可能有 3 个主要的途径:

  • 找一份全职的远程工作
  • 可以源源不断的接到足够有性价比的外包项目
  • 成为一个能有足够收入的独立开发者

其中找全职远程工作可能是最简单,也是前期收入最稳定的方式;自己接外包则会自由不少,不过目前的环境很难说会有很高的性价比,感觉可能也需要积累一些人脉。

而前两者本质上还是在贩卖自己的时间,只有最后一条路径才是真正的将时间都累积在了自己身上,你亲手打造的产品即使有朝一日被卖出去了,你在上面投入的时间依旧会在你往后的生活里闪烁。

当然,这也是最难的。根据我自己的体验来看,有了一个愿意为之努力的 idea 后,能有执行力坚持到产品能发布 0.1 版本的人都是少之又少。 后续能赚到钱,养活自己的确实是凤毛麟角了。

所以,对于我的这个小目标来说,确实还是找一个远程工作是最具可行性的。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疫情带来的影响,现在已经是一个相对更容易找远程工作的时代了。

事实上,在我的职业生涯的每一年,都能遇到不错的远程工作的机会;不过出于对现金、大厂光环、工作内容等诸多因素的考量,最终还是放弃了;所以即使我天天都想找远程工作,真正开始远程也就是最近半年的事情。

不过这也很好理解,国内如此严酷的竞争环境,普通码农确实几乎连不加班的公司都很难找到;何况远程呢?所以各个远程社区里,都是僧多粥少;甚至大家可以为了找远程工作付费,催生了一系列商业模式。

在此,我还是要郑重感谢这家做公有云的公司,给了我探索世界的机会;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也可以直接戳我微信,今年还有不少 HC 。

如果能帮助更多的小伙伴们找到远程工作,是我的荣幸,也是我对社会的贡献,今年我也会争取为此做出一些更多的努力。


言归正传,让我们来聊聊远程工作后生活的一些变化。

刚开始远程第一个月的时候其实是非常惊喜的,和那种因为疫情,临时远程的感觉完全不同。

因为你清楚地知道,远程办公就是这家公司的基因,所有人都认同这种工作方式,会想办法用方法论和工具来提高效率,而不是通过各种会议或者其他手段来打消上级对下属的不信任和不可控感。我想那种氛围和野蛮生长起来的,堆人力,而非靠创意取胜的不少互联网企业的秉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某厂年会现场

某厂年会现场

于是,当你开始远程办公,终于就不用再早早起来赶车,而可以慢慢地在家里享用早餐;也不会有同事时刻在你身边产生的压迫感;我是说,上班的时候偶尔看下新闻博客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吧,人真的可以在 996 的强度下一刻不停的工作嘛?无非是偷偷摸鱼罢了,甚至在摸鱼的时候还要费神,这何必呢?

所以,我的暴论是,适当摸鱼有利于办公效率。番茄时钟也不过就是在表达这个朴素的道理。在这一点上,一众外企确实表现的好得多。

而我有限的大厂时光里,确实也能见到一种人,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包装自己或者别人的工作成果,去弥补自己工作产出的实际不足;继而不断的开会和向上管理。试想,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们真的可以激发创造,丰富生活吗;他们的工作产出又真的是在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是看起来像是解决了问题吗?

而一家有健全筛选机制且有丰富远程协作实践的公司,通常来说就是这个环境的对立面。

某种程度上来说,我所在的这家公司也还在摸索的过程里;比如,我们开站会的效率依旧不是很高;大家在协作的过程里依旧有不少不清晰导致的返工;等等。

但至少我的感受是,大部分同事有着对彼此工作交付的信任,也认同不需要卷成那个样子才能完成目标;善于撰写文档,为高效的异步沟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能力在线,乐于迭代优化我们的协作流程。这些都有非常具体的例子,就不一一阐述了。

我认为这是一种有利于让人们激发创造的环境。 也对大家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清迈客栈偶遇出来团建的创业团队

清迈客栈偶遇出来团建的创业团队

当然,这种惊喜的体验很快就随着新鲜感消退为了日常;不过另外一种更大的好处却可以让你时时刻刻感受到,就是物理空间上的自由。这也是数字游民的根本定义之一。

当然由于我的家属仍在北京上班,因此我不好像网上很多博主那样肆意地体验这种自由;但是在和家属申请了之后,还是准了我前后跨度接近 3 个月的探索时间,让我去了许多地方;我对此心怀感激。

由于时间有限,相比于单纯的旅行,我的主要目的在于考察一些数字游民社区,去观察其他远程工作者利用这样的便利做了些什么。

于是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在我眼前徐徐展开。我见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各种各样的活法,他们是那样的勇敢,让我汗颜。

我像是一头扎进了远程职业地图,职业炒币的,做 HR 的,做生意的,做老师的,做运营的,做旅行博主的,产品经理设计师一应俱全,还有做人类学研究的学生和许多所谓搞玄学的;倒是程序员的比例比想象中少了很多,让我深切意识到自己所在的空间确实是很狭隘的。

清迈的 Yellow 社区 清迈的 Yellow 社区

当然不同的社区显然还是有一些明显的区别。比如,在清迈的 Yellow ,里面的人看起来更有自己的 routine ,白天大部分时间就是非常认真的对着电脑工作,晚上 5-6 点之后很多人就开始消失了,可惜的是,主要都是欧美人。而在安吉的 DNA 社区,就感觉更加的自由散漫,不过那边本质上很多人也不完全符合数字游民的定义,有许多学生和 gap 中的人,感觉放空的时间会更多一些。相对有序的工作,社区内组织的活动就会非常丰富。哦哦,值得一提的是,在清迈客栈的时候,我甚至遇到了一个很酷的全员来清迈边团建边写代码边考察海外市场的创业团队,眼神里充满希望的光也多少照亮了我一些。

中间也发生了一些让我觉得人间值得的事情;比如在清迈客栈遇到了 V2EX 上留言回帖的老哥(我当时说一定要在文章里提一句的是,这老哥和他家属在清迈竟然都过的是国内时区的时间;感谢他们俩,给我带来了不少愉快的时光);在没有商量的情况下,和今年在珠海参加黑客松的队友在同一天抵达安吉 DNA ;而珠海的室友成了我现在的队友,一起在 scroll 的黑客松拿了冠军,到杭州参与活动后则被我邀请来 DNA 一块住了一周。

世界竟然如此巧妙,甚至在我开始远程办公之前我都没有这样的感觉;而这本身是一个巧合吗

DNA 的篝火 DNA 的篝火

最后,让我们贴一下一段描述 Digital Nomad Day 的话,结束今天的文章。

Digital Nomad Day falls on August 8 every year and celebrates the merits and the lives of those who make the world their office.


那天晚上没什么云,我望着安吉天上闪烁的繁星,看着飞机从如此开阔的天地飞过;我想了许多事情,做了一些可能很重要,也可能微不足道的决定;就让我们在之后的时间里一起看看一切会怎样吧~

来源:https://v2ex.com/t/1064932